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师风,凝聚发展磅礴力量,本网结合2021“十大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结果,特推出导师专访系列宣传,集中展现我校教师“爱党报国、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风貌,鼓励广大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一期带大家走进常务副主任、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潘秉兴!
他秉持科学家精神在应激致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工作中硕果累累、他留学回国毅然扎根红土潜心教学科研、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导师,他就是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潘秉兴教授。
十七载精进,前行于科研之路
于科研工作者而言,研究方向的选择向来是头等大事。潘秉兴教授强调“科学的研究,不能纯粹关在自己的兴趣点上,要能够将研究兴趣和社会以及普通民众的需求相结合。”
早期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他,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然而当时学界、业界以及社会的关注重心都放在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类躯体性疾病方面,对精神疾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潘秉兴教授毅然挺身而出,深入这块有待开发的丛林探索钻研。
研究方向的转变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2005年,潘秉兴教授申请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用了长达五年的时间才慢慢厘清正常情绪反应的形成机制。回国后又经过反复的调研与比较,进一步将方向确定在压力调控乃至损害正常情绪的脑机制方面。
2010年,潘秉兴教授回国后全职进入南昌大学工作,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守正创新,成立了一支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潘秉兴教授是江西省生物医学领域第一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者,而他的团队助手张文华博士也于今年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开展系统性科研工作的,还需要团队、单位以及政府的协同配合。”潘秉兴教授说。
十七年来,潘秉兴教授持之以恒,精进创新,谨慎稳重地开展着一项又一项科研实验。他将继续秉承科学家精神带领团队钻研探索,以求早日实现对精神疾病的临床干预。
十二年探究,奋斗于教学之途
面对相对枯燥的理论课堂,潘秉兴教授总有数不清的问题——“同学们今天从实验室回到宿舍为什么不会走错?怎么就能够进入自己的房间而不是闯进别人家里?我们脑子里到底是哪些脑区在负责这样的事情?”面对学科发展史,潘秉兴教授也有讲不完的道理——“我们脑子里有个脑区叫做海马。它对于我们记忆很重要,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知道它重要呢?那是因为有个病人给我们打开了这扇窗口……”层层设问,步步探究,知识就这样被潘秉兴教授娓娓道来。
每天早上七点左右,潘秉兴教授已在实验室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团队里的学生总是感叹“老师又是第一个到”。在学生入学第一年潘秉兴教授就要求他们尽量多到实验室里去,不仅要摸清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还要了解各系统承担的角色功能,“只有尽早练、反复练,每次像绣花一样精微操作才能形成牢固记忆”。
工作之余,潘秉兴教授会参加一些研究论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就在今年1月,他出席了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博学论坛,课程结束后不少同学都与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在实验入门的过程中少不了有很多迷茫与困惑,真心希望以后都能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以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去帮助他们。这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延伸医学科研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很有利。”
疫情之下,人们的心理压力愈发明显,做研究的学生也不例外。从事相关研究的潘秉兴教授深谙压力对人的影响,所以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的留言提问,无论多忙都保证当天回复。
奉献自身,绽放更大价值
学术会议、项目评审、研究讨论也是潘秉兴教授工作的一部分,科研工作需要反复与同行交流沟通,以此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知,提高科研水平。
作为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潘秉兴教授需要负责青年学术交流以及科普宣传等工作。4月,潘秉兴教授在学校焕奎书院做了一场关于“如何增强疫情下的抗压能力”的讲座,这已经是今年的第四场公益科普了。谈及做科普的体会,潘秉兴教授说:“可以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对他们有所帮助,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作为多个神经科学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潘秉兴教授十分关注我国“脑科学”的研究现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国脑科学的发展十分活跃。一大批在海外学成的青年学者陆续回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脑科学的发展。‘中国脑计划的启动’也为未来十年我国脑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
今年7月,潘秉兴教授课题组在神经科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重点推荐论文(featured article),展示了大脑前额叶皮层gabaa(δ)r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元内在兴奋性的可塑性来促进恐惧消除的机制,这为了解恐惧消退的脑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在从事应激致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中,潘秉兴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biological psychiatry》《science bulletin》等知名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潜心科研,上下求索,潘秉兴教授在专业领域持续精进,开拓创新,在教学一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持续为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发光发热。
(医学部 转自南昌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