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部2015级新生见面会,我校(原江西医学院)医学专业1988级校友、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复旦大学教授雷群英以校友代表身份致辞,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做自强不息、德高医精的优秀大学生。雷群英学姐如何取得今日之成就,她又有怎样的不平凡人生?
“目睹血吸虫病害,让我产生学医的想法”
雷群英1971年出生在江西省进贤县,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母亲是数学老师,从小的家庭环境使她对知识非常渴望。“那时信息不发达,每年寒暑假我都特别期盼,因为很多考进名校的大哥哥大姐姐都会来家探望父母,他们会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消息,让我大开眼界。”雷群英回忆说。
第一次见血吸虫病患者,雷群英还以为患者是怀了孩子。后来,他才知道是严重的肝硬化腹水导致肚子特别大。血吸虫病患者的痛苦形象深深印在童年雷群英的脑海中,在父亲的鼓励下,雷群英那时就有了学习医术、治病救人的想法。
1988年,雷群英如愿考入南昌大学(原江西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江西进贤疾控中心工作。
“在江医的几年时间里,母校浓郁的学风、老师们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同学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对我影响很深,受益匪浅,不夸张的说,这里为我日后的科研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雷群英感触颇深地对记者说。
在检验科工作的她很喜欢和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打交道,也开始萌发了对科研的兴趣,1996年考上苏州医学院研究生,1999年开始攻读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博士后研究。如果从进入疾控检验科开始算起,雷群英已经把20多年的青春留在了实验室。
2006年,雷群英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她面临一项艰难的选择,究竟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美国最顶尖的综合大学之一,雷群英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她当时的导师是吴虹(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吴教授对她的工作非常肯定,当时就问她:“想不想转换一个身份留下来?”
当时,雷群英的丈夫在美国底特律工作,丈夫对她说:“如果你想留,那我也留。”雷群英选择回到上海。 “当时想法很淳朴,父亲很早过世,想回来多照顾家人,”雷群英说,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所以她愿意来到上海开展她的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服务临床是我最大的心愿”
2006年3月8日回国的她,第一个任务就是自己筹建实验室。现在她所工作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室(mcb)实验室是当时由雷群英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管坤良教授、北卡大学的熊跃教授、复旦生科院赵世民教授等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共同创建的。
“觉得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的,你慢慢一点点买个碗啊,买个什么的,慢慢地在这里做饭吃。做实验、养细胞就像在家里做菜一样,而且很自豪的是,这个家还经营得蛮好的!”雷群英说,类似的谈话她喜欢用两个比喻,一个是把做实验比作做菜,一个是把实验室比作家。
雷群英的每天作息像弓弦一般拉得满满的。“我不知道雷老师是每天几点到的实验室,只知道雷老师是我们实验室来得最早的,我早上7点多到实验室的时候,雷老师已经在了,她到得太早了。”她曾经指导的一位博士说。
换上白色实验工作衣的雷群英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一般人看来,雷群英一天的开始早得有点离谱。夏天的时候她在家里凌晨4点半就起床,基本上在家就处理好电子邮件等事务,到办公室就开始看文献。冬天最晚7点左右到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浏览最新的科技期刊,利用这份难得的“早晨安静”。
天道酬勤。2013年4月16日,国际权威杂志《癌细胞》以《乳酸脱氢酶a去乙酰化导致胰腺癌发生》为题刊发了雷群英团队的研究成果。
在这项成果诞生前,雷群英有好几次遭到各方质疑,包括知名的科学家。对于这种考验,她会进行充分调研,并且觉得自己的东西尽管暂时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是还是想去做好这件事。
“她潜心多年致力于相关基础研究,对细胞代谢和肿瘤的发病机理等成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我很羡慕她。”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导、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张令强评价同行雷群英说,他说,雷群英团队仅一年时间就在细胞生物领域的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乳酸脱氢酶a去乙酰化导致胰腺癌发生》等三篇论文,这非常不容易。
“胰腺癌科研这次比较亮点的工作,就是早期诊断。”雷群英说,她很希望自己和团队的实验室科研是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服务,这也是她作为基础科研工作者的一个定位。
在谈癌色变的今天,胰腺癌的早期发现依然非常不容易。此前,胰腺癌一旦发现就是晚期。“临床医生如果把你的技术用到早期的诊断或治疗,哪怕就是让癌症病人的生存期增加了3个月时间,那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雷群英说。
(本文刊登于《南昌大学报》第18期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