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教育是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师生掌握急救知识技能是健康中国行动的战略要求,是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的先手棋,更是以健康促进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2022〕2号)明确提出,学校要加强急救教育,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为社会培养乐于施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人才。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也要求,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推动所有学校所有课程都担负起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大格局。
为响应教育部《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建立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探索“智能 ”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以“共创、共享、共赢”为指导方针,拟成立以“生命至上价值引领”为理念的校园急救教育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旨在探索“云端”中国校园急救教研新模式,形成学校急救教育教学及应用实践共同体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最终实现广泛的教学成果转化与优质资源共享,为平安校园、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现公开招募组建虚拟教研室的高校成员,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教研室简介
本虚拟教研室建设拟在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指导下开展,教学团队由名誉主任、特邀顾问、教研室负责人、各高校及组织参与成员共同构成。
名誉主任:王仲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医学/全科医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全科医学科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众施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急诊急救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心肺复苏普及和基层医生、社会公众及大专院校学生急救自救技术培训工作,组建“中国生命关怀协和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任首任主任委员,开发“中国生命公众施救培训教程(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牵头与人民日报数字传播集团、清华大学英雄基金会联合倡议“伸出援手,争做好人”的社会急救公益人物表彰,旨在推动社会公心,提倡爱心,弘扬正能量。
特邀顾问:
(1)cpr培训顾问:王立祥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专家,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建设试点项目专家,中国科协5g+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专家,“525 (我爱我家)”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工程共同发起人,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全民心肺复苏普及公益基金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曾获心肺复苏与精准健康传播领军人物,健康中国十大人物,2020健康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等获得者;荣获军队集体与个人三等功六次、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医学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
(2)课程思政顾问:董为人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下设12个全国性组织)组长、中国解剖学会虚拟现实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等。首创实理一体化教学、混合式教(导) 学/习(系统思维驱动学习stdl)理念,构建与之配套的“知行医苑”在线移动学习平台,首提医学课程大思政观,在教育部指导下,组建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联盟,构建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首门基于系统思维驱动学习的人体组织学在线课程,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应邀在全国百余所高校推广。
(3)技术顾问:清华大学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江西省区负责人 欧阳倩玲
参与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高校信息化教学落地与实践探索,拥有丰富的培训教学实践经验。参与7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并承担技术顾问相关工作。
牵头单位:南昌大学(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江西省协作组组长单位)
负责人:郑莉萍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现任南昌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兼临床医学实验中心主任(临床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并任教育部高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实践教学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学模拟教学联盟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长期从事临床实践教学与医学高等教育研究。于2010年创新构建以“生命至上价值引领”为理念的《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通识课程,发起成立一级学生社团—南昌大学3s救护会,并形成“课程 社团 基地”建设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12年来培养大批“乐救、敢救、善救”人才,获得显著社会效益。曾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负责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负责人)、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首届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金牌教授、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等奖励。入选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金2铜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和奖励。
二、工作原则与思路
(一)生命至上、立德树人
以“生命至上价值引领”为理念,以急救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及多方发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人格塑造有机结合。
(二)跨地联动、携手共创
积极会同各兄弟院校的优秀师资,开展跨学科、跨校、跨区域的教研合作,推动国内高校协同打造校园急救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案例库(含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实践作品库以及卓越教师培训体系。
(三)力学笃行、全面推进
针对国内各本科院校的校本特色,围绕“乐救、敢救、善救”人才培养的设计多元化急救教育教学方案;面向志愿服务组织、院前急救相关社会群体的培训师资、志愿者,酝酿适合普及推广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传播机制。
(四)“智能”赋能、云端共享
依托学堂在线建设面向全网的“校园急救教育教学资源综合门户”、面向虚拟教研室内部的“知识共享平台”,探索打造新一代“校园急救教育学习考试系统”。虚拟教研室将立足中部形成区域领先优势,不断拓展课程辐射范围,最终形成全国示范影响力,多层次的、专研创新、信息共享的学校急救教育教学共同体。
三、招募对象
虚拟教研室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学校/单位的加盟,各学校或相关单位可推荐人选1-3人,需至少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中的一条:
1. 可面向全校开设如《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急救常识》等通识类、非专业急救课程教学,并计划进行本地化的课程改革和实践;
2. 从事学校急救教育或培训,或者红十字会相关工作,计划建设“生命至上价值引领”的急救教育学习与育人共同体;
3. 具有类似课程建设经验或成果,有志开展急救教育和课程思政育人的医学类专业教师;
4. 有志于围绕“应急救护”开展学科交叉与协同育人的工科、思政教师。
5. 具有行业背景同时又与医学教育相关联的专家优先。
2022年秋冬学期,虚拟教研室拟开展至少2次云教研,组织各高校成员进行教学模式分享与讨论,并将探索不同工作组,开展大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以及联合实践。基于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精神,教研室将定期开设面向参与院校学生的云课堂,向各地区尤其是没有医学院校的学生提供免费、系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课程。除线上教研活动外,教研室也将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线下见面会,加强交流。
教研室将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使命为理想,以教学课程共同体为纽带,以追求高水平教学质量为文化,以奉献和持续成长为动力,打造一支国内顶尖水平的校园急救教育师资队伍,并探索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营造“3s”校园文化(safety, speed, spread;安全、快速、传播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为提升青少年急救健康素养,培养具有救死扶伤精神、家国情怀、团队合作精神、社会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思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赋能,也为平安校园、科普中国贡献更大力量。欢迎有志于此的教师加入!
四、注意事项
1. 截止时间:2022年7月13日。符合基本条件并有意愿报名的个人请填写附件表格,经学校(或学院)盖章后扫描件发送至指定邮箱zhengliping@ncu.edu.cn。
2. 联系人及yb体育官方的联系方式:丁明杰,微信号volunteer0098;办公电话:0791-83827051。
3. 申报流程:收到申报表后,发起方将结合申请人的具体情况、教学经历、研究兴趣等方面,邀请相关高校/单位成员参加,并确认核心成员单位。
南昌大学医学部教务办 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实验中心
2022-06-13
附件一: